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牛棚外的社區﹕我們沒被邀請

牛棚外的社區﹕我們沒被邀請

(明報)2010年10月17日 星期日 05:05
【明報專訊】官僚的團隊築成厚厚的牆分隔了牛棚與社區。我坐在牛棚外的石壆,訪問一些被分隔的街坊。第一個遇見的是鵬仔和他的母親。鵬仔來港不足五年,鄉下在四川    , 現在是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但你看見他時,請不要叫他小朋友,他會很不喜歡。他告訴我,書本上說十歲至十六歲是青春期,他已是一個青少年了。向他們打開 話題,我告訴他們牛棚以前是牛隻被宰前停留的地方,他們聽後反應強烈,鵬仔母親搶著說,看見劏牛會發噩夢,是一個很悽慘的情境,她真的沒有興趣看。原來他 們在四川的家有一塊田,有一隻牛,又養豬養鴨。鵬仔還未到青春期已開始幫手,有放牛的經驗,他指著牛棚外的一輛Benz,告訴我他家中的牛有多大,然後又 指著牛棚正門的建築,告訴我他們以前的家有多大。

他們現時住在十三街的天台屋上。我問他們,來香港之前的憧憬和現實有否不同,鵬仔說,以前聽說香港是一個美食天堂,到達了香港,卻很不喜歡香港的居 住環境,野貓會在天台四周到處拉屎。我問他有沒有什麼投訴,鵬仔說,媽媽時常告訴他,不要埋怨,生活得下去就算好了,但這個青少年忍不住說﹕我想投訴家住 的大廈沒有電梯。我轉一個氣氛,問香港有什麼他喜歡的地方,他說,很喜歡現在認識的朋友。在訪問期間,鵬仔媽媽不斷與街坊打招呼,我想這就是支持他們生活 下去的元素。我慨嘆牛棚這麼寬敞的空間,沒有能為他們填補對居所的失望,牛棚內的悠閒氣氛,沒有能為他們帶來家鄉的親切感。我向他們介紹投訴合唱團的想 法,鵬仔聽到歌詞後很有興趣,本來不熱中傾談的鵬媽媽也加入,我們就這樣坐在不動如山的牛棚與車來車往的馬路之間的石壆,一起分享了很多生活上的悽酸與壓 迫。
我不認為牛棚藝術村能為他們解決什麼生活上的問題,但至少能讓他們透透氣,紓緩一下生活的壓力。這也是藝術功能的其中一種面向。

石壆上還有一群印巴籍的朋友,其中一個人稱大佬的叫Babbu的青年對我說,他們每晚放工後都會與朋友約定在這裏相聚。他們是地盤建築工人,手上還 抓著工作時的機器。我想,他們很懂得生活,珍惜與朋友相聚的時間,如果他們的生活方式能感染香港其他人就好了,就連牛棚內的人都缺乏相聚討論的時間。我問 他有否進入過牛棚,他說只試過一次,可能是因為膚色,也可能是因為沒被邀請,所以被拒絕了。他說時平心靜氣,沒有一點憤怒。我於是從牛棚內的藝術空間取出 一些邀請卡,邀請他們來看看他們也是持份者的牛棚藝術村,並邀請他們來參與本月23日在裏面舉行的《牛棚搵鬼去土炮哈囉喂》。他一口答應出席,並願意為我 們唱歌。
來來來!10月23日讓我們繼續推著石頭唱歌!牛棚你有份,解放藝術村!
更多資料﹕http://www.cattledepot.blogspot.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