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土人土事」展覽-牛棚藝術村社區藝術計劃2010

「土人土事」展覽-牛棚藝術村社區藝術計劃2010

 
「土人土事」展覽-牛棚藝術村社區藝術計劃2010
開幕禮:2010年9月21日 週二 18:00-20:00
展覽時間:2010年9月21至29日 每天12:00-20:00
展覽場館:牛棚藝術村1a空間,錄映太奇藝廊
免費入場
「土人土事」展览-牛棚艺术村社区艺术计划2010
100位街坊、6位藝術家、60場工作坊,百多件展品,分享獨一無二的土瓜灣人與事。通過藝術來記錄、表達、分享社區生活,有100位「土人」試過 了!由牛棚藝術節協會主辦的「土人土事」社區藝術計劃,把由土瓜灣街坊親手創製的不同形式的藝術品,公開展示,讓公眾更瞭解在舊區生活的喜怒哀樂。
這批作品,由區內的新移民婦女、南亞婦女、本地婦女、關注舊區重建的長者、南亞和本地青少年等街坊所創作。2010年7至8月期間,他/她們分別參 加了不同藝術類型的工作坊,包括攝影、版畫、工藝與創意寫作、雕塑、形象設計與針孔攝影、書法,學習基本創作技巧,繼而從社區生活出發,尋找創作靈感,在 導師協助下,創作及完成屬於自己的作品。 
有一子一女的朱女士住在十三街,她在攝影班首次接觸Lomo相機「Diana Mini」,從入菲林開始學起,第一堂已經跟導師和班上的姊妹們到九龍城碼頭和馬頭角道「出外景」拍攝,還把相機帶回家中,通過鏡頭這一對新眼睛回看自己 的日常生活空間。朱女士一共拍攝了三卷菲林,其中一幅得意之作,是利用Diana Mini半格拍攝的特性,捕捉了唐樓與豪宅的對比。 
李婆婆同樣住在十三街,是舊區關注組的活躍成員。居住在土瓜灣已有二十多年,李婆婆最大的願望是政府能夠原區安置他們一班住在十三街的街坊。這一 次,她在導師花苑的版畫課上,學習利用百潔布、螺絲批等家居器物做托印畫,最後以她對於原區安置的心願,製作了一幅保家安居的門神畫像。 
Mahnoor祖籍巴基斯坦,在九龍灣一間本地小學就讀。她和兩個妹妹一起參加書法班,每次拿起墨汁和毛筆都興奮不已。以吉祥靈獸來命名的十三街街 名,她比較懂得念卻不太懂得寫,導師葉浩麟於是先教她認識自己所住的鹿鳴街所指的「鹿」是什麼,如何用水墨方式畫一頭鹿,繼而從鹿的形態再學習寫「鹿」這 個字。她和妹妹們各自的墨寶,最終變成了別緻的街道掛牌。 
一群長者致力為自己在區內爭取更好的社區資源,在今次工作坊則嘗試以幽默手法,為一眾區議員、立法會議員,甚至特首,改頭換面,設計新形象,以面具、布偶等手作,表達心聲,儼如立體版「頭條新聞」。
 
還有更多數之不盡的土人土事,將會以不同藝術形式在是次展覽中 出現。牛棚藝術節協會首次與服務土瓜灣多年的明愛九龍社區中心合作。藝術網絡與社區組織共同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讓「土人土事」得以在一個最貼近生活的基 礎上開展。明愛社工劉守德先生說:「這次合作經驗實在無語倫比,藝術與社會工作的結合,既能讓愛與關懷的訊息傳遞到服務對象,亦讓街坊們學到新的表達方法 及技巧,更可貴的是建立了持續發展的基石,日後可以令到更多街坊受惠。」
土瓜灣是一個正在經歷轉變的舊區;新落成豪宅及大型連鎖式商店為舊區生活文化帶來不少衝擊。跟其他居於舊區的人士一樣,「土人土事」的參加者不屬於 生活優渥的一群,往往奔波於家庭與生計,營營役役;他們從不是意見領袖,卻敢於為爭取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社區支援,而站出來說話。從這一班「土人」的「土 事」中提煉而來的藝術創作,正是見證社會發展的生活寫照。

「土人土事」漫畫五則:
「土人土事」漫画五则
「土人土事」漫画五则
「土人土事」漫画五则
「土人土事」漫画五则
「土人土事」漫画五则
主辦:牛棚藝術節協會(成員包括:1a空間、藝術公社、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錄映太奇)
部落格:http://mytokwawan.wordpress.com
協辦:明愛九龍社區中心、社群藝術網絡
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牛棚藝術村-1a空間
場館電話:(852)25290087
場館地址: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4號
錄映太奇藝廊
場館電話:(852) 25731869
場館地址:香港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