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31, 2010

TIMELINE (未諗好 放左D資料先)

二零零一年開始有藝術家被政府安置到土瓜灣牛隻檢疫站──牛棚

產業署喺牛棚實施好多唔合理嘅管理措施,例如要出入牛棚嘅公眾人士登記,有時又要嚟睇展覽嘅市民出示邀請卡,學生嚟參觀又要申請之類,總之搞到牛棚好封閉,同個社區好分隔,喺附近居住或者做嘢嘅街坊好難入去行吓坐吓,同藝術村嘅原意根本背道而馳,亦完全反映特區政府對待文化藝術嘅官僚態度。

牛棚不是藝術村!: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創作總監陳炳釗說:「房子以外的地方都叫公共空間,例如走廊也屬於公共空間。有時候我們的劇團排練,在這些通道晨操,也會被管理人員趕回去。」

產業處:前面D空地係走火通道 係公共空間,唔可以聚集,只可以用黎行。
30OCT



最近連掛塊橫額出嚟控訴吓嘅言論自由都被剝奪埋
剛剛舉行的「土人土事」牛棚社區藝術計劃中,
藝術家程展緯在展覽單位外牆懸掛出一面批評產業署管理手法之橫額作品,竟遭勒令要求立刻把該作品拆除,明顯是選擇性地借助行政暴力,打壓言論及創作自由,意圖消滅藝術工作者對產業署管理不是的批評。我們對產業署這種為低劣手法感到極度憤怒。http://cattledepot.blogspot.com/2010/10/1.html

轉載:隔牆有耳:產業署被指打壓言論自由



Saturday, October 30, 2010

九龍城區議會 第九次會議記錄

九龍城區議會
第九次會議記錄
2009年3月19日(星期四)

http://www.districtcouncils.gov.hk/klc_d/chinese/doc/3DC_9cmin.pdf

文物保育工作匯報與石屋、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活化項目及龍津橋的保育工作(九龍城區議會文件第24/09號)

90.
尹才榜議員欣悉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的歷史評級獲提升,而且局方已委任藝術發展局研究把該處發展成真正的藝術村,不過他擔憂研究需時,令現時的牛棚藝術村繼續以現行模式運作,村內的藝術家繼續孤芳自賞,無法與周邊社區產生共鳴。有見及此,他希望局方應為研究設限期,以便盡早取得結果進行實務工作。

91.
陳景煌議員感嘆牛棚藝術村是一個三不像的東西,由於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交由政府產業處管理,因此除非有事先批准,否則外人是不可
22
隨便進出。再者牛棚藝術村位處一隅,而且沒有良好交通配套,使區外人士不會有興趣到該處一遊。在這些不利的條件下,令擁有歷史背景優勢的藝術村無法與內地那些開放給公眾參觀的藝術場地相比。要真正發揮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他認為藝術發展局必須要有嶄新的意念才可突破現存的障礙。

93.
廖成利議員指出牛棚藝術村變成三不像,主要是因為該處變成藝術家的辦公室而不是用作藝術家的表演場地。他認為要令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變得有趣和有吸引力,便必需為它設計一些賣點。他舉例該處是屠牛的地方,大可改為食肆,以售賣牛肉麵、牛扒、牛柳等牛肉食品等作特色,從而製造賣點。他理解要達到這個境界必先另覓地點安置該處的藝術家租客,所以他同意局方委託中文大學進行研究,更希望研究會建議重建十三街,重新規劃該處的用途,讓藝術家可以擁有辦公室用地之餘,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亦可以用作更適合的用途。

94.
李慧議員表示他們不斷要求牛棚藝術村對外開放,即使區議會組成工作小組跟進也無功而還。她希望民政事務局和發展局聯手與藝術村的用家商討,增加藝術村開放給公眾參與其活動的機會,令牛棚藝術村發揮催化地區藝術水平的效果。至於點、線、面的保育工作方面,他希望政府可以隨龍津橋遺蹪出土,把注意力由集中於灣仔和中西區,改為放眼至九龍城區。

96.
蕭婉嫦議員贊同其他議員的觀點,應串連區內的歷史文物發展成文物徑,方可吸引遊人參觀這些歷史建築物。牛棚藝術村的現行管理模式未能配合藝術村工作的需要,她認為日後可考慮把該處改變成為藝術展覽場地,而且集中作為特定藝術項目的展覽場地,以免花多眼亂,令人無所適從。

98.
保育專員陳積志先生首先多謝議員支持政府保育歷史建築物的工作方針及所提出的寶貴提議,然後就牛棚和石屋兩個項目作補充說明:
(一) 牛棚藝術村 - 參考這幾年保育文物的經驗,保育歷史建築物不宜用過往產業管理的形式,租予某些機構使用,令市民無法進入欣賞而應以活化角度出發,給予歷史建築新生命、新活力;

牛棚不是藝術村!

http://www.com.cuhk.edu.hk/ubeat/060373/arts.html

編輯、攝影■劉展廷 記者■陳嘉儀 

  一九九九年,香港政府一句收回,聚集在北角油街物料供應處的藝術家頓失落腳地。 兩年後流離失所後,二零零一年,這群藝術家被政府安置到土瓜灣牛隻檢疫站──牛棚。三年租約過後,租戶要每三個月續約一次。藝術家憂心忡忡,怕故事重演, 恐苦心經營再成泡影。而政府不明確的態度,也為租戶推動藝術發展帶來不少阻滯。

   近年,牛棚藝術村因一群藝術家鍥而不捨地爭取舉辦藝術活動,在社會上有一定知名度。例如○三年的牛棚藝術節;○四、○五年的牛棚書展,均獲得各界好評。不 過,令人無法想像的是,牛棚仍是個不得擅進的政府物業。縱使藝術家成功向政府產業處申請舉辦活動,還須遵守不少繁文縟節。

   請出示身分證!

  牛棚書院院長梁文道說:「大概兩年前,牛棚書院晚上開班授課,經常有一百幾 十人進來上課。管理員卻要學員排著隊,一個接一個地出示身分證。最後一個人進來時,課已上了一半。」他苦笑道:「那個場面很壯觀,好像探監一樣。」不止如 此,他續說:「有外國遊客來看展覽,想在外面拍照留念,也被管理員阻止。」 梁文道表示,藝術村不應只是藝術家的工作地方,更要面向公眾,讓它融入社區,才可維持生命力。而牛棚的情況,卻背道而馳。

  管理牛棚的政府產業處的測量師陳若英表示,牛棚不是開放參觀的物業,情況正如有陌生人走進私人屋苑,也要登記身分證,故牛棚管理員的做法並無不妥。 最近管理員在執行方面稍為放寬,減少阻撓參觀者。但梁文道稱,雖然管理員「隻眼開隻眼閉」,但牛棚過往的損失,卻難以彌補:「早期對牛棚感興趣的人看過以前的嚴格管制,都被嚇呆了。他們會想:原來牛棚是這樣的。」

  公共空間使用惹爭議

  牛棚的公共空間使用管制也十分嚴格,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創作總監陳炳釗說:「房子以外的地方都叫公共空間,例如走廊也屬於公共空間。有時候我們的劇團排練,在這些通道晨操,也會被管理人員趕回去。」

 此外,獨立藝術家「蛙王」郭孟浩,在單位外牆掃上「牛棚藝術村」五個大字,竟 招來管理人員的不滿。郭孟浩憶述對方的指摘:「『你不能這樣寫,這裏是牛隻檢疫站,不是甚麼藝術村,你不能替它改名!』後來我一直堅持,辦事處的人才改口 說:『這個是他的藝術作品,寫甚麼的意義其實不大重要。』這樣我的字才可以繼續留下來。」

 五年來一直無牌經營

  牛棚藝術村的名字,藝術圈內外早已為人熟悉。誰知要掛上一個招牌,竟花 了五年之久。陳炳釗說,藝術家們搬來之後,牛棚的大門從沒有正式掛上牛棚藝術村的招牌。雖然現在門口掛有一塊寫著「牛棚藝術村」的橫額,但是陳炳釗及郭孟 浩皆表示,這是以舉辦活動的名義,報稱需要一個橫額,產業處才批准懸掛的,為期只有三個月,根本不是真正的「招牌」。

牛棚踏入第五個年頭,第一個招牌才正式面世。

  產業處:我們只是照規矩辦事

  對此現況,視覺藝術家李國泉形容為「無牌經營」,諸多掣肘,可謂名不正言不順。舉辦視覺藝術展覽的1A空間發言人洪英則指出,牛棚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方向,否則租戶將無所適從。她說:「一個更長遠的目標十分重要,究竟政府想暫時安置我們,還是想我們繼續發展呢?」

  目前,牛棚受政府產業處的監管,產業處委託一間管理公司負責管理工作。 對於藝術家們在牛棚從事藝術活動所遇到的種種困難,產業測量師陳若英回應指:「牛棚不是藝術村,只是一個法定古蹟、一個歷史文物,我們不會從藝術角度去管理這個地方。由於是古蹟文物,故此管制比較嚴格是正常的。」

  陳若英表示,當初租戶遷入時,租約上白紙黑字說明了使用公共空間等事項的細則,租戶是同意了才簽約 的,管理處只是照規矩辦事。至於牛棚日後會否進一步開放,則由民政事務局決定。不少藝術家卻認為,政府此舉十分矛盾。李國泉認為,政府務必為牛棚「正 名」, 他指政府一天不為牛棚「正名」,一天不作規劃,只會維持這種「無牌經營」的尷尬局面。

  一紙長約難求

  另一困擾藝術家的是租約問題。自○四年夏季,三年的租約屆滿後,政府一直以三個月的短約形式和租戶續租。洪英表示:「我們想在牛棚繼續發展,但辦一個活動可能需時一至兩年,現時的三個月租約令我們不敢舉辦大型活動。」

   梁文道認同短期租約妨礙一些藝團的發展。他指出,藝團營運的資金需要透過籌款或申請資助而獲得,而短期租約對這方面有一定影響:「無論籌款還是申請資 助,我們都要寫計劃書,贊助機構不可能接受只有三個月的計劃書。就算我們計劃了以後怎樣發展,但假如三個月後政府不和我們續租,那怎麼辦?」

  陳炳釗說,牛棚藝術家曾多次向產業處和民政事務局反映,但都得不到正面的答覆。產業處 指租約問題涉及牛棚的發展方向,不是他們的管理範疇,民政事務局才是決策者。陳若英說:「由於民政事務局未決定牛棚的發展方向,暫時不會更改三個月的短期 租約。」她還表示,其他政府物業也是以這樣的方法出租,故牛棚也不會例外。

梁文道稱,政府的三個月短期續租影響藝團的資金籌募,令他們難以訂立長遠計劃。

  單位長期空置無人理

  目前牛棚十九個單位中,有三個是空置的。自早期的租戶遷出至今,產業處一直沒有招租,讓它們長期空置。

  陳炳釗對此表示不滿及不解,他說有不少藝術工作者曾向他查詢出租事宜,每次他也著對方向產業處申請,但不得要領。他說:「我知產業處是不會出租的,我想他們是不敢出租。政府現在空置牛棚,不讓新人加入,說差一點就如坊間所言:他們在『陰乾』我們。」

  民政事務局發言人回應指,現在正和一些文化界人士及機構商討如何發展牛棚,暫時未有定 案。有關租約、對外開放等問題,要待牛棚日後的發展方向落實,才進一步考慮解決方法。至於何時才能有決定,發言人表示很難估計。劉若英表示,若民政事務局 未作出決定,產業處不會出租牛棚的空置單位。

陳炳釗指政府不理會空置問題,又不讓新人加入,質疑政府在「陰乾」他們。

  藝術村天賦 盡在牛棚

  除了牛棚一地外,香港也有其他藝術家的聚集地,如位於火炭工業村的伙炭工作室、灣仔富德樓等。既然藝術家在牛棚面對這麼多問題,為何他們不另覓更自由的地方?

   這裡的藝術家一致認為,牛棚有著發展為藝術村的先天優勢。視覺藝術家李國泉解釋:「由於牛棚是古蹟,該處的環境與外國的再造空間接近。」他又以伙炭、富 德樓為例,指參觀這些直立式建築物時要上上落落,甚為不便;而牛棚是橫向式的,氛圍較開揚,不似工廠大廈經常關門閉戶,較有利創作活動。再者,牛棚接近民 居,不會與社區太抽離,比較容易推動社區的藝術發展,可見牛棚擁有良好條件,具豐富的發展潛力。

  梁文道則表示,雖然政府沒有協助宣傳牛棚,但牛棚藝術村的名字早已遠播海外,不少大陸及日本的雜誌記者曾經到來採訪。李國泉更認為牛棚是本港目前環境最好的藝術村,若得以發展,將會是個很有特色的地方。

--------

以用戶為本
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

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香港藝術中心聯手籌劃的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發展計劃於上年年底正式展開。石硤尾白田街工廠大廈將被翻新成創意藝術中心,中心預計明年七月啟用。該中心最多可提供一百五十個單位。
被委任為策劃總監的視覺藝術家呂豐雅,談及牛棚的管理問題也表示惋惜:「我覺得牛棚的發展不大健康,不適當的管理管得太多。」
他指,牛棚現時的管理不合乎藝術家的需求:「十分不幸的是,牛棚根本就沒有一個良好的管理團隊,照顧不到藝術家的需要。」
他強調,創意藝術中心與牛棚的模式不同,中心將會完全對外開放,並向租戶提供不同類型的設施和服務,務求以用戶為本。
由於創意藝術中心是自負盈虧的,呂豐雅稱將會以市值價格出租,但不排除會推出低於市值的單位。目前,牛棚以低於市值的每呎三元出租,比火炭等地方更便宜。 牛棚的藝術家郭孟浩與李國泉表示,如果創意藝術中心以低於市值出租,他們會考慮租用。
郭孟浩說:「牛棚有一種靜態的自然風景美,而創意藝術中心是一個社區,熱鬧得多,兩者都適合我。」但1A空間發言人洪英卻認為,石硤尾工廠大廈單位細小, 樓底不夠高,不適合藝團舉辦展覽。  

立法會十五題:牛棚藝術村

立法會十五題:牛棚藝術村
http://www.hab.gov.hk/file_manager/tc/documents/publications_and_press_releases/20090422LCQ15_Cattle_c.pdf

立法會十五題:牛棚藝術村
************
以下為今日(四月二十二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梁美芬議員的提問和民政事務
局局長曾德成的書面答覆:
問題:
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自二○○一年進行了修葺工程後,已改名牛棚藝術村,
而其工作室可供本地藝術工作者租用。近月有九龍城區議會議員向本人反映,上
述場地的管理工作因涉及多個政府部門而各方權責混淆不清,加上該場地現時並
非全面開放給公眾參觀,以致未能善用該場地。此外,由於欠缺政策局專責推動
文化的發展,以致有關工作的成效不彰。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當局以何準則審批租用牛棚藝術村的工作室的申請及有關的租金為何;現
時空置的工作室的數目及百分比為何;
(二)租用條款是否容許租用人在其租用的工作室內從事與藝術文化創作無關的
工作(例如進行商業買賣活動);
(三)現時哪個政府部門負責牛棚藝術村的管理工作;有否計劃將牛棚藝術村全
面對外開放,讓公眾參觀;
(四)鑑於牛棚藝術村現時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是否知悉古物諮詢委員會有否
計劃調高該建築物的評級;
(五)發展局有否計劃進一步活化牛棚藝術村;若有,有關時間表,以及會否把
帶動整個九龍城舊區更新及配合啟德新發展區的協同發展等作為活化牛棚藝術
村的首要考慮因素;
(六)是否知悉,牛棚藝術村和二○○八年九月開幕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在發
展藝術的工作上如何互相協調和分工;及
(七)鑑於現時本港沒有專責推動文化發展的政策局,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則
為此設立了社會文化司,政府會否增設文化局,以統籌不同範疇的文化發展工
作?
答覆:
主席:
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自二○○一年開始出租予北角油街前政府物料供應處
的舊租客。由於租戶主要從事藝術工作,牛棚藝術村因而得名。
(一)現時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牛棚)的所有租戶,都是北角油街前政府物料
供應處的舊租客。他們搬離油街後,於二○○一年開始以市值租金承租牛棚內的
單位作非住宅用途。牛棚共有二十個可出租單位,現時有五個空置單位。由於大
部分需要進行大型修葺,政府暫時不會出租這些空置單位。
(二)根據租約,有關單位是作非住宅用途,但並非只限藝術文化創作用途。
(三)牛棚是由政府產業署負責管理。由於該物業並沒有符合公眾娛樂場所條例
發牌要求的消防設備、燈光照明、緊急通道、衞生設備等設施,故此牛棚未能夠
全面對外開放,舉辦接待公眾人士的大型活動。
然而,為配合個別活動的特別需要,租戶可向有關部門申請公眾娛樂場所臨
時牌照,在獲得批准後,開放物業以接待公眾人士。
(四)牛棚於一九九四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由於古物古蹟辦事處向古物諮詢
委員會(古諮會)建議,調高這建築的評級為二級歷史建築,古諮會正就建議諮
詢公眾。
(五)發展局委託了香港藝術發展局研究牛棚的未來發展。研究將探討牛棚作為
藝術村的背景和現況,以及本地及外國藝術村的歷史,並探討未來在牛棚內營運
藝術村的可行性。另外,發展局亦委託了香港中文大學就九龍城區的歷史與社區
發展進行研究。研究將包括活化後的牛棚可如何對附近地區,包括啟德新發展區
及土瓜灣舊區如十三街等產生協同效應。研究亦將考究九龍城區內歷史建築的不
同文物價值,及它們對於該區發展的影響,亦會探討於區內勾勒文物徑/網絡的
可能性。
發展局在採用何種保育方法來活化前馬頭角牲畜檢疫站的議題上,持開放態
度。該局現正就這所歷史建築的歷史和背景、現況,以及未來發展和運作模式進
行研究。
(六)牛棚租戶在租用的單位從事藝術創作,並非租用單位的條件和要求。租戶
都是獨立運作,無需依從任何經營或發展路向。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中心)則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負責籌劃、發展和
經營。中心成立的宗旨有三:
(i)為本地藝術工作者及藝團提供藝術創作空間;
(ii)協助社區推廣藝術及文化;及
(iii)為香港培育創意人才。
在挑選中心租戶的過程中,租戶將來會否協助浸大達到中心的宗旨,例如參
與中心的藝術推廣工作等,也是當時的評選項目之一。
由於兩處在性質上、在管理和運作模式上有很大的差異,在我們鼓勵多元發
展的文化政策下,並不需要他們在發展藝術的工作上互相協調和分工。
(七)民政事務局是負責特區文化藝術發展的政府政策局,設有兩位副秘書長,
分別專責文化政策和統籌不同範疇的文化發展以及西九文化區的發展事務。

2009年4月22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3時25分

譴責政府產業署官員不當管理牛棚藝術村,打壓言論及創作自由

致政府產業署署長郭家強公開信

譴責政府產業署官員借行政手段打壓言論及創作自由
意圖消滅藝術家對於產業署長期不當管理牛棚的批評

土瓜灣「牛棚藝術村」現正舉行「土人土事」社區藝術計劃,參展藝術家之一程展緯因目睹公眾長期進出牛棚受到產業署愈加繁苛之諸多限制,決定在藝術公 社外牆懸掛橫額之位置,掛出一面對產業署管理手法作出批評之橫額作品。然而9月21日,產業署指示管理處要求藝術公社把該作品除下,繼而於9月22日改而 發信予藝術公社及Videotage(另一藝術村租戶),要求單位(於一日限期內)把自己懸掛於單位外牆的海報橫額統統拆除。我們對於產業署強令要求拆下 程展緯之作品連同其他海報橫額,以粗暴的行政手法,打壓言論及創作自由,深表憤怒,並提出嚴重抗議!

一直以來,產業署對於租戶於各自外牆的海報橫額懸掛方式未有任何干預,而懸掛海報橫額亦沒有對於建築結構或公眾構成任何危險,唯獨這次發出了警告 信,並要求拆除海報橫額,我們極有理由質疑,其實是產業署通過選擇性地行使行政暴力,壓制藝術家對於產業署管理不善的批評。這種手法,我們認為極為低劣以 及不當,暴露產業署一直以來對牛棚所採取的不合理管理方法和箝制藝術村創作自由的態度。

牛棚藝術村內受藝術發展局資助之藝術團體,舉辦「土人土事」,其實正是希望令使空間能被更多市民享用,共同參與藝術活動;這本已是對於產業署長期窒 礙藝術村的開放而生的問題所作的補救行動,產業署現卻連市民對於他們本有權益的知情權都要取走!就產業署如此打壓言論及創作自由之舉,我們以為必須予以譴 責!

就此事件,我們嚴正要求 貴署:
1. 立即就整個事件過程作出公開解釋和交待,並回應我們提出的質疑;
2. 立即撤回清拆橫額之要求;
3. 就事件向藝術家及牽涉單位與公眾致歉;
4. 立即取消牛棚藝術村的出入登記政策,讓公眾自由出入參觀;
5. 檢討對牛棚藝術村的管理政策,承諾日後以更靈活彈性的管理手法,寬鬆的管理方針促進而非扼殺創作自由和藝術發展的空間,尊重牛棚作為一藝術村,對促進本地藝術生態、社區文化發展的重大使命;
6. 對有關牛棚藝術村的管理手法,以及有關此公共空間日後發展之規劃作公開諮詢,容許市民持份者持續參與。

24/09/2010

公開信發起人
「土人土事」- 牛棚藝術村社區藝術計劃2010工作小組成員及參與藝術家

程展緯
葉浩麟
曾翠珊
陳麗娟
花苑
梁廣耀
Vee Leong
Ivy Ma
社群藝術網絡(「土人土事」協辦機構)

聯絡人
程展緯 95235072
葉浩麟 62804697
李俊峰 95589394

此公開信歡迎公眾加入聯署
網上聯署: http://www.petitiononline.com/tokwanwa/petition.html
inmedia留名聯署亦可
(這裡由香港政藝小組轉貼)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8325

牛棚藝術村被指管理封閉 藝術家到產業署求交代


圖:發起人 luke 不滿出來的官員職級不符,「唔對咀」,致電政府產業署副署長秘書 Ada 約見,但通話中途突然斷線。

在上年在牛棚舉行的「土人土事」展覽,其中一位參展藝術家程展緯的作品,被管理牛棚的政府產業署要求拆去。該作品是一幅懸掛在藝術公社外牆的橫額, 內容為諷刺產業署繁苛的管理手法。產業署一向以來,也容許懸掛在外牆的展示品。然而在今次「土人土事」的展覽中,產業署卻指示牛棚管理處,將該橫額除下。 一班關注的人士隨即發起聯署聲明,指「產業署強令要求拆下程展緯之作品連同其他海報橫額,以粗暴的行政手法,打壓言論及創作自由,深表憤怒,並提出嚴重抗議!」。並成立牛棚社區網絡關注組跟進事件。

昨日十月七日,關注組一行十多人,到政府產業署遞信,事前已相約蔡副署長,然而今日,該位蔡副署長卻音訊全無。只找來一個負責測量的黃先生,以機器 的聲調不斷重複:「我今日係授權出黎接你地既信,我可以對你地承諾我會將你地既說話傳達俾署長知道。」一時候又說蔡副署長在開會。關注組不滿,僵持接近兩 個小時後,產業署又派出高級產業經陳伯恒出來收信。發起人程展緯 Luke 重申他的訴求,並再要求陳經理為浪費大家時間道歉,陳無言以對。最後參與者決定不把請願信交出以示不滿,取而代之是將 Halloween 的道具贈予官員,並邀署長出席十月廿三日,於牛棚舉行的土炮哈佬喂活動,一起討論及檢討牛棚的管理及空間使用問題。

牛棚社區網絡關注組採訪通知:
牛棚封閉搵鬼去.打壓言論唔知衰

位於土瓜灣的「牛棚藝術村」自從2001年 成立以來,村內多個受藝發局資助的藝術團體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藝術活動,推動本地文化發展。然而在政府產業署的苛刻管理下,藝 術村的發展一直受其限制,如參觀者出入需經身分證登記,禁止村內所有拍攝活動,近月更禁絕任何參觀者內進,所有進出人士必須出示展覽 單位之邀請卡,令有興趣參觀牛棚的社區人士被拒諸門外。

剛剛舉行的「土人土事」牛棚社區藝術計劃中,參展藝術家程展緯在展覽單位外牆懸掛出一面批 評產業署管理手法之橫額作品,竟遭勒令要求立刻把該作品拆除,明顯是選擇性地借助行政暴力,打壓言論及創作自由,意圖消滅 藝術工作者對於產業署管理不是的批評。我們對產業署這種為低劣手法感到極度憤怒。

一眾藝術工作者及社區人士成立《牛棚社區網絡關注組》,連日來於網上及牛棚門外發動聯署,並 已收集近五百網上及附近居民的聯署。我們要求:
1.就打壓言論自由之事件公開致歉;
2.立即檢討並改善牛棚藝術村之管理手法,配合村內發展需要;
3.引入社區參與對牛棚未來規劃的討論

無奈地,產業署方面一直只以推搪及拖延的態度回應,拒絕改善有關管理手法及公開回應事件。 就此,我們決定於本月廿三日擧行《牛棚封閉搵鬼去.解放牛棚哈囉喂》,以藝術行動與村民及街坊一同舞動牛形木偶,解放牛棚,同 日相約產業署署長於牛棚會見居民及藝術家。

明日(8/10)二時,《牛棚社區網絡關注組》成員將殺上政府產業署遞交署長解放牛棚哈囉喂通行証及道具,要求回應事件,我們並致送南瓜和相機,諷刺牛棚在其管理下鬼影唔多隻。

牛棚社區網絡關注組

http://www.inmediahk.net/%E7%89%9B%E6%A3%9A%E8%97%9D%E8%A1%93%E6%9D%91%E8%A2%AB%E6%8C%87%E7%AE%A1%E7%90%86%E5%B0%81%E9%96%89-%E8%97%9D%E8%A1%93%E5%AE%B6%E5%88%B0%E7%94%A2%E6%A5%AD%E7%BD%B2%E6%B1%82%E4%BA%A4%E4%BB%A3


Lonely Arts Hub



Stringent government regulations restrict access to an artist’s village in Kowloon. But what good is art if so few people can enjoy it, asks Grace Tsoi.


To Kwa Wan is an old district lined with tong laus, Hong Kong-style walk-up tenement buildings. But what stands out is a former slaughterhouse with red-brick walls and colonial architecture. Built before World War I, the Ex-Ma Tau Kok Animal Quarantine Depot is made up of five buildings with a large open space in the middle;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renting local artists studio and exhibition space there since 2001.

On the surface, the historical location seems to offer up the ideal setting for creative expression and community building. However, the government’s restrictive management and lack of vision has been strangling the village’s growth into a vibrant art space in the city.

Quiet and lifeless, a passer-by would probably never notice the 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There are very few visitors and no outdoor displays—over the entire space of 0.7 hectares. Even for those in the know,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gain entry. Hawk-eyed security guards man the door, because guests are only allowed in with an invitation card. In the nine year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village has never been open to the public; even neighborhood residents are not allowed to enter the area.

“It would be great if we could walk around and enjoy it,” said Kuam Sheui-yin, 72, who has been living in To Kwa Wan for more than 40 years. “It is a big waste of space, because the elderly who are living just opposite to the depot cannot enter the artist village. We also want to enjoy art; it is not too difficult for us to understand.”
“Even though artists and residents are just separated by one block, we cannot really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says conceptual artist Ching Chin-wai, who has exhibited in the village and is spearheading a Facebook group expressing concern over the inaccessibility of its art.

The restrictions are, in some cases, impeding the production of art. Recently village occupants organized a project called “My To Kwa Wan,” and invited residents to creatively capture their memories of the area. The purpose of the project was to encourage an appreciation for art in To Kwa Wan, which i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its population of relatively poor elderly people. “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is also a matter of art education in Hong Kong. Should art education just happen in secondar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asks Vangi Fong, Assistant Program Manager of 1a space, a visual arts collective residing in the village.

The government says the village cannot be open to the public because it is “not equipped with fire safety installations, lighting, emergency access and hygiene facilities that meet the conditions under the Places of Public Entertainment licensing framework.” This response begs the question: Does it really take 10 years to fix a fire safety system? If the government really wants to develop 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as a vibrant art space, wouldn’t it try to speed up the necessary renovations?
Apart from stringent entry requirements, official rules prohibit the taking of photographs. Posters, banners and outdoor displays are also banned; applications for permission can take months to process. An artist village, by definition, is meant to be a place where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creativity are embraced; ideally, artists can proudly exhibit their work while interacting with visito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fails to meet these goals, and its management has to be held responsible. But who’s in charge?

Most assume the village is run by the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or the Home Affairs Bureau—in fact, the Government Property Agency has oversight. “The Government Property Agency is just an organization responsible for venue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properties). It is not an art entity and it is not very sensitive to the needs of an art venue,” says May Fung, Project Director of Hong Kong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The government is currently subcontracting the management of the village to a private security company.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not formally recognized 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as an art space, referring to it in official documents and on its website as the Ex-Ma Tau Kok Cattle Depot.

The origins of the 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date back to the closure of a similar enclave in North Point. In 2001,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as battering Hong Kong, and the government did not want to sell precious land on harbor-side Oil Street at time when it would fetch no return. Opting to wait out the depressed property market by renting the flats cheaply, the government found that many artists took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to set up studios and workshops. Gradually, Oil Street became a hub for artists and an informal Oil Street Artist Village was born. Eventually though, the government decided to terminate the leases. Artists then demanded the government provide them alternate space, so the government chose the former slaughterhouse. Of the 20 units available in the To Kwa Wan village, only 15 are being rented out, all by former tenants of the Oil Street village. Though there is room for more, the government hasn’t accepted new tenants since the Cattle Depot’s founding. With no new blood, the development of 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has stagnated.

Fung urges the government to become more proactive, to lay out a clear vision and to set the artists’ minds at ease. “It has been ten years and the government still renews lease contracts with the tenants every three months. This is ridiculous,” Fung says. “Tenants don’t have a sense of commitment because they are worried that their contracts will not be renewed.” Apart from this instability, the government has neither discussed with the tenants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s nor set up any aims or measurable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village’s progress. Adds Fung: “The government and the tenants should work out some contracts. Let’s say it’s a two-year lease: tenants should agree to achieve something. After two years, the tenants should leave if they cannot reach the objectives. Measurable indicators could be foot traffic or quality of artwork and exhibitions.”

The stagnation of the 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is all the more frustrating because of the artists’ former home. Oil Street was an accessible location in a lively neighborhood; To Kwa Wan has yet to reach that level of awareness.

“There are no walk-in visitors,” said Janice Fung, Gallery Manager of 1a space. “People who receive invitation cards from us, or those who are very in touch with the art circle, will come and visit our exhibitions. Those who don’t know about art in the Cattle Depot remain out of touch.”

A decade has been wa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ttle Depot Artist Village. The Development Bureau has said it is planning to take over responsibility for the village, aiming to “adopt a management mode to facilitate its organic growth.” Let’s just hope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learned a lesson: by giving artists and visitors more freedom, everyone will benefit.


-

comment by reader

I'm shocked to hear of such poor management of a truly wonderful site that has such great potential. Why is it not managed by the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Shame on the government in setting up a system of management that stifles creativity. A wonderful site with the ability to draw tourists and locals.

http://hk.asia-city.com/city-living/article/lonely-arts-hub

進入牛棚程序

進入牛棚程序 Procedures of entry to Cattle Depot

1. when u r at the reception, the security will ask you where you wanna go.
2. you answer visiting any activities inside.
3. then he will ask if you have any contact to any organizer.
4. you answer no.
5. he will give you a list of tenants, and request you to call any of them to get permission.
6. you do it accordingly, then the security will let you in.
7. but he will remind you that it s not allowed to take photos in the "common areas".
8. if u don't take pics right in front f them, normally, he wont stop u.

* this is ridiculous, but I suggest nobody should get angry w/ the security. he s just doing his job. it s the problem of the system.

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142497705795514#!/topic.php?uid=142497705795514&topic=162